校(院)“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党性教育
发布时间:2021-05-20 18:42 点击量: 次
----可可托海红色之旅
为树立正确党史观,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根据校(院)党史学习教育办公室的安排,2021年5月10日-13日,校(院)举办“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党性教育实践培训班,副校(院)长张卫兵带领教职工一行42人赴可可托海开展培训。
5月10日,在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召开了校(院)“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党性教育开班仪式。阿勒泰地区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明同志给大家详细介绍了可可托海的历史,可可托海干部学院的由来,以及老一辈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如何淬炼出可可托海“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宝贵精神。自治区党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张卫兵详细介绍了此次培训的目的及意义,同时也对学员们提出了要求和希望:一是全体学员要倍加珍惜此次培训机会,严格遵守组织和生活纪律,培训期间要尊重老师,执行纪律,统一行动,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不迟到,不早退,不无故缺席。二是要深入学习领会可可托海精神,用可可托海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补足精神之钙,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初心使命,厚植爱国情怀。
简短的开班仪式后,就正式开始了为期四天的培训。可可托海干部学院紧紧依托可可托海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度挖掘了可可托海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形成了专题教学、激情教学、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访谈教学、诗歌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专题教学。可可托海精神及其时代价值是可可托海建设发展的基石。胡春晓老师饱含激情的讲解,让一个个真实生动的人物、事例鲜活的展示在我们面前,真切的感受到可可托海人在恶劣的环境下的无私奉献、勇于担当、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为国分忧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激情教学。组建团队是为了激发学员的团队意识,凝聚每一个的智慧与力量。结合此次培训主题和可可托海精神,五个团队分别起了队名、喊了口号、唱了队歌、设计了队标,最后结合党史学习及可可托海精神解说了队标的含义,可以说队标的解说就是培训收获的见证。
——现场教学。走进了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阿勒青·达木老师详细介绍了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目前全疆保存较为完整的俄式风格建筑,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历史展厅面积2600平方米,馆藏珍贵历史照片近千张,这些照片真实记录了不同时期前辈们艰苦创业的历程;矿石展厅面积1000平方米,馆藏地质标本及展品400余件,涵盖世界级矿物精品2种,国家级矿物精品多种,世界上唯一的“额尔齐斯石”“阿山矿”也珍藏于馆中。通过参观,学员们直观地感受到可可托海天富蕴藏的地质硕果,增强了对地质科普的了解;同时,通过近距离的触摸历史,感悟了老一辈可可托海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以苦为乐、为国分忧的博大情怀。
——激情教学。张庆军老师用高亢的声音教会了我们《可可托海之歌》,《可可托海之歌》歌词饱含深意,曲调深情悠扬,旋律优美动听。通过学唱,学员们深深的感受到老一辈的可可托海人对可可托海的眷恋、羁绊和魂牵梦绕。
——现场教学。江雪艳老师带我们走进了忠诚党性修养展馆。该展馆主要讲述了一位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老一辈杰出人物、干部楷模代表,优秀共产党员安桂槐的一生。展馆由“烽火岁月”“再上战场”“忠诚为民”“清正廉洁”四大篇章组成,遴选了安桂槐生前近百张历史照片、六十多件生前所用物品,真实再现了安桂槐从一位晋北高原的农民,经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与火的洗礼,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艰苦岁月,生动反映了他在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初期,对党忠诚、勤政为民、克己奉公、担当奉献的优秀品质。通过参观,学员们了解到安桂槐“满好”伴一生、“勤俭”度一世精神,使得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公仆情怀和高尚情操,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案例教学。马玉琪老师以安桂槐同志先进事例为例,给学员们上了一堂“做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的案例教学课。从案例本身出发,以实际问题为引,引导学员多参与、多思考、多讨论、多延伸、多总结,从五个方面探讨了安桂槐的一生。通过案例教学,学员们认真分析总结了安桂槐同志一心为党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总结了安桂槐同志一生清廉、一切为了矿区发展,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一生,真正诠释了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通过学习提高了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场教学。魏军山老师详细介绍了历史的见证者“老木桥”,老木桥建成于1962年,最大承重20吨。桥宽7米,总长度100米。1985年前,是连接额尔齐斯和南北两岸的唯一的桥梁。目前老木桥已经被列入自治区文物进行保护,成为可可托海的又一个名片。走上承载着可可托海矿区光荣与发展的老木桥,能让人真切的体会到可可托海过往的沧桑,追忆可可托海跌宕起伏的光辉足迹,使学员接受一次不忘历史继往开来的教育。
——现场教学。可可托海三号矿脉及其周边地区,以其稀有金属矿物种类之多、储量之大、品味之高、矿带之分明而驰名中外,在世界地质界素有“稀有金属地质博物馆”“中外地质教科书”之称,是世界级超大型稀有金属花岗伟晶岩矿脉,含有86种矿产品,为世界罕见,盛产铍、锂、钽、铌、铷、铯等稀有金属和云母、石英等非金属。与世界同类矿脉相比,铍居第1位,钽、铌、铯居第3位。三号矿脉在偿还苏联外债、助推“两弹一星”等强国强军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被誉为“中国稀有金属工业的摇篮”、共和国“英雄矿”“功勋矿”。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三号矿脉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后最早的股份公司合资过程,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内外交困情况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团结一致、努力拼搏的时代精神。
——现场教学。阿依果孜矿洞以发现者阿依果孜的名字命名,1949年5月,可可托海矿区采矿工人阿依果孜在采矿中发现这一富含锂、铍、钽、铌、铯、云母等稀有金属的矿脉。1949年底,正式开采,从此进入了“开发矿业、建设祖国”的历史时期、在矿洞三十年的开凿中,可可托海人发扬“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以其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大山腹中开凿出了一条长4000米、上下平行的四个矿段,开采出了大量宝贵的稀有金属,给我们留下了这条深邃的矿洞和曾经的激情岁月。走进矿洞可以看到错综交叉的洞室、巷道和层次分明的矿脉、闪闪发光的“云母巢”、晶莹闪烁的“石英河”、体会常年零度左右的寒气和湿冷,从中感悟可可托海人的艰辛和奉献。
——现场教学。阿尔达克·塔斯恒老师带着我们走进了“八七”选矿厂。“八七”选矿厂选址在“三号矿脉”露天采矿场西700米的山坡上,始建于1966年,1975年建成投入使用,形成日处理矿石750吨的工业化稀有金属选矿厂。该选厂是一个集锂、铍、钽、铌和云母等有价矿物的选矿厂,也是新中国第一座稀有金属机械化选矿厂,当时的技术水平超越了美苏,并沿用至今。“八七”选矿厂见证了老一辈可可托海人艰苦创业、不懈探索、科学求实、锲而不舍的时代风采。
——访谈教学。邀请了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开展了“传承可可托海红色精神”访谈教学。巴哈提别克·加斯木汗用亲身经历的一个个真实故事,深情讲述了那个年代的往事,讲述了老一辈可可托海人的艰辛、老一辈可可托海人的付出、老一辈可可托海人的担当、老一辈可可托海人的忠诚,往事历历在目,泪水湿润了眼眶,学员们认真听课,身临其境,仿佛走进了那个时代。
——现场教学。可可托海地下水电站,距可可托海镇23公里,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由我国自行设计并施工完成。该电站隐藏于地下136米处,是当时我国最深的地下水电站,也是当时设计最全、水电史上施工难度最大、条件最为艰苦的一座电站,堪称我国水电建设史上的奇迹。1954年筹建,1955年列入国家计划,1958年正式开工,1966年基本建成,1974年8月第四台5000千万发电机组投入运行,总装机1.9万千万,历时20年。
通过参观,学员们真切的感受到地下水电建设的艰辛历程,无声中彰显可可托海人锲而不舍、团结拼搏的精神。电站内的标语将人们带回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使学员接受一次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矢志不渝、忠诚坚守的生动教育。
——诗歌教学。读诗歌·悟精神,在可可托海干部学院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和老师们分别朗诵与可可托海相关的诗词,包括《矿冶情》、《念奴娇》、《三号矿脉》、《走进三号矿脉》、《锂之歌》、《额尔齐斯石》、《深水电站》、《蓝里泛白的工作服》、《老木桥》、《丰碑》、《不会忘记可可托海》、《写给可可托海》等,一首首饱含深情、充满真情的诗词让学员再次感受到可可托海人艰苦创业、不计得失、默默奉献、为国分忧的伟大情怀。
——政治生日。5月,全班有3名学员都在这火红的月份里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激情火红的可可托海,大家一起和他们集体过了一次政治生日,意义非凡。每位同志都包含深情的讲述了《我入党的那一天》。
——结业仪式。在简短隆重的结业仪式上,学员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可可托海人、可可托海精神的敬仰。每个组选派代表浅谈了这次培训的收获与感想,展示了亲手制作的手抄报。
大家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学党史 强信念 跟党走”党性教育培训汲取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并要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把党史学习教育纳入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中,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身示范、事必躬亲,为推动校(院)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撰稿:朱海涛
摄影:佘建明
审核:王剑剑
编辑:王亚虹
信息网络中心报道